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重現空軍眷舍風華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、圖/鍾佳陽

   「臺中市眷村文物館」位於臺中市北屯區進化北路與北屯路口附近,現存四棟建築,保存了昔日「北屯新村」的眷村文化。此村原居住空軍技術局與研究院的科技軍官,及少數後來搬遷進來的飛行員。其中,空軍技術局為漢翔航空工業公司前身,此村可謂我國發展航空工業人才的家庭支撐,如今園區內除了文物館展示、眷村風味菜色,還將文化創意市集導入,讓民眾感受眷村新舊融合的風貌!
 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,臺中地區空軍飛官的眷舍多位於公館、清泉崗;發動機製造及維修人員的眷舍位於清水;而負責航空工業發展的空軍技術局軍士官眷舍在北屯區雙十路的「變電新村」,也就是「北屯新村」的前身。
 
八七水災 變電新村全毀
  曾任漢翔航空工業發言人的李適彰老師,共同參與這個眷村文物館的改造過程,他回憶昔日的變電新村地勢較低,旁邊的稻田比眷村還高,為政府接收的日據時代房舍,多以茅草覆頂、竹篾土墼牆。
  民國四十八年發生八七水災,洪水衝破變電新村房門,居民紛紛爬到屋頂待援,家具、物品隨水漂出,房舍幾乎全毀。軍警派出車輛與直升機救援,將大部分住民集中在市立二中(現今的雙十國中)大禮堂,部分安頓於派出所。每天供應稀飯、醬菜。
  民國四十八年九月,陳誠副總統巡視臺中災情,他到空軍技術局聽取簡報時,朱霖局長報告:「變電新村內住的都是空軍技術局航空科技人員,是國家投入航空科技的人才,生活卻如此克難,我們要如何安定人心,號召忠義?」陳副總統立刻協調相關部門,撥出兩百萬元經費,催生出嶄新的北屯新村,將變電新村的高階軍官和清泉崗的飛行人員遷入。
 
新建北屯新村 名人雲集
  民國四十九年十月,「北屯新村」空軍眷舍完工,十一月抽籤分配房舍。室內二十四至二十八坪,配置兩房一廳及衛浴設備,民國五十二年鋪設水泥路面。民國五十五年,空軍總司令部在「北屯新村」北側另建眷舍,整體命名為「凌雲社區」,還有前後院設計,與「北屯新村」融合在一起。
  曾有不少名人居此,如國防大學前校長夏瀛洲上將、總統府戰略顧問黃顯榮上將、前小說家孟瑤女士、美麗島事件時的軍法官劉龍飛、中興大學林致平校長等。
  北屯新村的空軍技術局員工,對我國航空工業有很大的貢獻。民國五十八年,空軍技術局改制為「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」(簡稱航發中心),遷址臺中市西屯區,並增設介壽一廠(飛機製造廠)。當時政府與美國合作「虎安計畫」,即由國內製造F-5E(單座)、F-5F(雙座)戰機共三○八架。
 
漢翔成立 航空工業起飛
  民國八十一年,行政院同意國防部將航發中心改制為國營事業。民國八十四年立法院三讀通過《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》,改組成立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,見證了我國有能力從事飛機設計與製造。
  隨著空軍技術局改制,北屯新村許多長輩也因為退休、小孩長大,十多年前陸續搬遷。北屯新村經政府拆遷整頓、活化空間,最後保存四棟具代表性的眷村建築及其附屬建物,成立「臺中市眷村文物館」,於民國一○三年十一月落成,將現在的市民生活與往昔眷村文化結合,成為以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為主的地方館舍。
 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戶外陳設古早的彈珠臺、高蹺等童玩,供民眾體驗,眷舍間的巷弄牆上,張貼著老照片及粉筆塗鴉的創作,勾起民眾對昔日眷村生活的懷念或想像。
 
眷村文物館 保留昔日點滴
  故事館內展示了眷村文物,如美援麵粉袋做成的床單、飛機廢料製成的熱水瓶,也陳列飛官相關物件模型,播映口述歷史紀錄片,還不定期舉辦眷村文化議題活動,牆上高懸多種軍機模型。
  李適彰老師認為臺中市政府在眷村文化保存方面相當用心。他說,臺灣如今尚有許多眷村,各眷村的改造如能結合政府的力量與輔導會的指導,配合當地各軍種及地方特色,如高雄左營的海軍、鳳山的陸軍、岡山的空軍等,將能保存更多眷村文化。
 
(點閱次數:859)